主页     联络我们     数字风水     
 
 


 
 
 

新闻中心 » 21个大学生创业项目缘何失败

大学生创业充满激情,但缺乏创业培训。


日前,新盟国际创业服务中心,就几所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令人意外的是,所抽取的21个大学生创业样本竟然全部为“失败”。


新盟国际创业服务中心指导专家分析认为,创业成功的大学生还是凤毛麟角。不少大学生由于缺乏专业的创业培训,缺乏正确的市场引导,屡屡碰壁的结果是必然的。连日来,新盟国际创业服务中心对大学生创业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并邀请有关专家为大学生创业“把脉”。


-创业案例①


客户不信任公司活活被“饿死”


赵力(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我在上大学时做过一些生意,觉得大学毕业后自主创业是一条路,因此一直在寻找机会。去年,一位同学从国外留学回来,我们商量后准备共同创业。


我的“海归”同学在国外期间,看到一些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贸易咨询公司很赚钱,自己也在这样的公司打过工,有丰富的经验。因此我们决定也创办一家这样的公司。


很快,我们进行了3个多月的市场调查,通过各种渠道,访问了许多中小企业主,发现宁波的中小企业对于贸易信息方面的需求非常旺盛。于是,我们筹集了50万元资金,注册了一家贸易咨询公司。


公司成立后,我们开始四处寻找客户。这时,我们突然发现,整个计划书都是空的。因为多数中小企业主并不信任我们,他们说:“两位刚出校门、没有任何经验的年轻人,对各类中小企业所开展的业务并不熟悉,怎么可能为企业提供有用的资讯呢?”


就这样,我们的目标客户群,对我们缺乏最起码的信任,连给我们尝试一下的机会都没有。我们揽不到一个客户,做不成一笔生意。一个月后,我们只好注销了公司。


[新盟国际创业服务中心专家点评]:国内市场巨大的差异性对成熟企业来说也是很难把握的,对于从业经验与市场影响力缺乏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而言,这种差异性是致命的。学生对自己刚接触的项目有着很强的“首因效应”,他们对自己的初始想法显得有些固执,经验原因使他们对相应的风险没有正确的估计,管理形态的幼稚使他们在产品的投放形式和客户重点选择上显得更为茫然。


-创业案例


谁当一把手大家闹得不欢而散


李锋(工商管理专业大四学生):去年元旦,我与5名同学商量,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一起创业,大干一场。具体做什么类型的项目,我们好好商议了一番。


大家碰了好几次头,经过商议后决定,在校内开办一家小型广告公司,同时创办一本DM杂志。刚开始,大家对这本杂志的风格进行了一番讨论:是务实型的,还是时尚型的。


然而,大家为这事处心积虑,绞尽脑汁想了近2个月。最后还是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直到3个月后,才决定将它办成一本商务型杂志。


好不容易搞定了杂志的风格,5个人一起到工商部门为公司进行注册。这件事从开始到注册,一直折腾了近半年。


然而在为公司注册时,却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大家在填表时,碰到法人代表一栏。几个人这才想起,公司的具体事务,应该由谁来挑头?为了这个问题,两个同学发生了争吵,最终大家为此不欢而散。


没想到一件好事,却因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无疾而终。直到现在,其中几个同学为此见了面还尴尬。


[新盟国际创业服务中心专家点评]:大学生创业越过了市场适应期和培训期,所以往往在挫折面前出现创业团队核心领导者和组织者的能力缺乏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使好的项目也会夭折,所以让整个团队尽可能地增加实战演练机会,是团队负责人必须考虑的事情。鄞州区创业园区正在积极探索创业环境模拟服务,以提高大学生和青年创业团队的整体合作能力与风险抵御能力。


-创业案例


产品遭质疑IT软件无奈被贱卖


王旦(计算机专业大四学生):我是学计算机专业的,父母在宁波IT市场从事计算机耗材生意。由于从小就接触计算机,我对“人工智能”之类的产品情有独钟。后来,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计算机专业。


一个偶然机会,我到网吧上网,发现不少电脑因为缺少相应的管理软件,在营业高峰期时显得非常混乱。我突然想到,能不能开发一种网吧计算机管理平台。


我将这一想法告知父母后,得到了他们的支持。父亲问我需不需要资金支持,我一口拒绝了。我想,当年不少IT公司都是从一穷二白开始,最终成为IT界霸主。天真的我以为,只要一个脑子和一台电脑创业,只要有好产品就会成功。


经过长达半年的努力,我拿出了自己的成果,经过测试后效果出奇的理想,我为其命名为“旦阵网吧管理平台”。为了节约成本,我没有进行市场宣传。


后来的遭遇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一些网吧根本不买账,理由是从来没有听说过“旦阵网吧管理平台”。甚至有人质疑,这种软件用了会不会“中毒”。没办法,最后我只得以1500元的价格卖给了一家软件开发公司。


[新盟国际创业服务中心专家点评]:创业想节省成本是件好事,但是不肯付出成本却是件坏事。低成本、高回报出现的概率毕竟是比较低的。创业过程中,大家应该学会的是控制成本,科学分配支出,而不是拼命想将成本降为零。


-创业案例


看错了市场万元商品成“鸡肋”


王可(市场营销专业大二学生):我父亲是经商的,所以我从小耳濡目染,上大学后学的又是市场营销专业,所以一直有创业的冲动。


去年,我找到了一位合伙人,想合作创业。我们进行了一番市场调查分析,认为做印度熏香最适合,投资少赚钱快。我们想到的第一个目标消费群体就是大学生。


于是,我们在校园里试销了几次,结果来咨询的人很多。我们的信心更足了,很快租了房子,进来了价值上万元的货。这些钱都是自己以前边读书边打工节省下来的。


当我们真正去推销时,才发现以前的市场调查是不准确的。原来以为宁波有1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他们大多会喜欢这种香料,特别是女生,至少有一半人会很感兴趣。即使他们自己不喜欢,买去送人也很合适。


事实上,这种香味并不是人人都喜欢。在一个寝室里,如果有一个人使用,别的室友不喜欢,那这个人一般就不好意思再用了。所以,每次都是来看的人多,表示这个东西不错的人多,就是极少有人花钱来买。


现在,积压商品成了“鸡肋”。我每天看到这些东西,就感到头痛。虽然损失了8000多元,还在我的承受能力之内,但第一次雄心勃勃地创业就不顺利,心里还是很难受。


[新盟国际创业服务中心专家点评]:看人游泳和自己游泳完全是两个概念。以自己比较狭隘的经验去判断市场的脉搏,往往是大学生市场分析报告的通病。建议大学生创业多接触不同种类的社会人群,多和一线的有购买力的消费人群打交道,避免脱离实际,选错了投资项目。


    
 
新盟国际咨询(集团)SINOMO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1004号-2
返回顶部